但在能工“小”匠们汗水闪耀的背后,人才瓶颈与技能短板依然困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。如何在当下全球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进一步打造“工匠强国”,仍需上下合力,聚力破障。
“从各项目反馈情况看,选手们整体水平比上一届有所提高。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。
从2011年首次参赛,到2017年位列奖牌榜榜首,中国在国际技能赛场上的表现渐入佳境,新生代“赛场英雄”的脱颖而出离不开我国日益增强的技能培养能力。
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底,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490所,在校生338.2万人,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2017年就业率达97.7%,部分骨干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%。
“我国很多技工院校拥有较好的设备设施,掌握了前沿的人才培养标准,并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对接,能够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化到教学中,在很多项目上达到了与世界接轨的技能水平。”张立新说。
然而,当我们将目光从赛场转向一线时,一个严峻的现实浮出水面:在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,中国制造面临“技工荒”。
有这样一组数据:全国技能劳动者为1.65亿,占就业人员的21%,高技能人才约4791万人,仅占就业人员的6%;劳动力市场中,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保持在1.5以上,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水平。
“这既与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、收入水平偏低有关,也与轻视技术水平的社会氛围、缺乏追求技术成才的思想有关。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说。
此外,收入待遇水平总体不高,也是难留技术能手的一大原因。
缺乏进一步上升渠道是影响“赛场英雄”继续成长发展的重要障碍。“从职业技能发展的角度来说,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只有5个等级,很多技能人才达到最高标准后难以获得继续发展的通道。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袁良栋说。
来源:工控网
- 下一篇:变频器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知识
- 上一篇:工信部:今年加快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